1.8萬公里、1.4萬公里、300萬平方公里,這分別是我國大陸海岸線、島嶼海岸線的長度以及我國海域領土的總面積,從渤海之濱到天涯海角,中國海防已鑄成一座鋼鐵長城,在暗流涌動的水下世界,更是有一種“殺手锏”守護水下領域的安全,它就是令敵艦艇聞風喪膽的“定海神針”——水中兵器。
2018年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一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祝賀,這位眉宇間透著堅定與自信的科技工作者就是我國水中裝備研制領域的領頭人與開拓者——王中。這一珍貴的成果、崇高的榮譽,凝聚著王中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的全部心血,也是我國水中裝備研制領域的高光時刻。
水中裝備領域專家王中
發軔于行 迎接挑戰
1968年,王中出生在陜西省藍田縣一個工程師之家,父母對待工程技術的嚴謹務實,從小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990年,王中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畢業。軍校畢業的他,從一開始就將興裝強軍、報效祖國的思想與個人理想自然融合,并不斷創新超越,為以后從事裝備研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懷揣著夢想,王中來到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工作,從此,便開啟了乘風破浪而且富有挑戰的征程。
1995年,在走過漫長而坎坷的研制過程后,國家某重點型號項目終于立項。它是打破國外高技術封鎖,實現我國水下裝備行業跨越式發展,打翻身仗的研制項目。其科研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所采用的新技術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當時國內預研基礎非常薄弱,對外引進難度和風險很大,該型號能否研制成功,一段時間成為業內議論的焦點。
年輕的王中憑著扎實的專業基礎,脫穎而出,擔任該型號線導系統主任設計師,此后的十年里,他挑戰自我,不畏艱辛,最終自主研制出我國第一型某水中裝備線導系統,填補了我國技術空白,使我國水中裝備線導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他還擔任軍工批產技改某批產項目技術副總指揮,保障了國產線導系統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自此,王中同志在水中裝備行業領域嶄露頭角,成為了行業青年楷模。
創新突破 填補空白
隨著國際軍事斗爭形勢愈發復雜,西方大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不斷升級,我國海軍國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步伐,水中裝備行業亟需填補中程反潛領域的空白。
新千年伊始,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我國第一型助飛水中裝備正式立項研制,不滿40歲的王中同志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作為我國首創研制的新型水下裝備,該裝備將水中裝備和火箭結合,在行業領域內尚屬空白,戰技指標先進,研制起點高、難度大,國內可借鑒的設計經驗少,基礎薄弱。
面對巨大的研制困難與國外的技術封鎖,王中作為總設計師,不斷加班加點學習研究,從設計臺前的挑燈夜戰,到生產現場的加班加點;從實驗室的一絲不茍,到各研制環節的精心操作;從大漠的披星戴月,到海上的搏風斗浪,處處都留下了王中團隊的奮斗足跡和辛勤汗水。
2012年,我國某海上試驗場,試驗進入倒計時?!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發射!”隨著一聲令下,“轟”的一聲巨響,產品尤如出海蛟龍,從艦艇上騰空而起,一飛沖天,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幾分鐘后順利完成分離,入水后航行正常,順利檢測到訓靶目標后,按照設定的程序起爆,試驗取得成功。
“成功了!成功了!”參加試驗的海軍官兵和參試人員不約而同的歡呼起來,王中疲憊的臉龐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試驗成功,不僅充分證明了該產品的可靠性、精確性和實戰能力,標志著該項目一步跨越了從傾斜到垂直、從小射程到滑翔增程、從無控到有控三個臺階,開創了我國水中裝備的新領域,填補了我海軍中程快速反潛的空白。
在第一型裝備研制的基礎上,王中同志又被任命為我國新型助飛反潛水中裝備總設計師。他充分應用上一型裝備的研制經驗,帶領科研人員解決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并于2018年以零失誤的戰績圓滿完成了定型實航試驗,該型裝備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各項性能處于國際領先,填補了我國飛航式助飛反潛水中裝備空白,進一步完善了我海軍水面艦艇反潛作戰體系。
憑借突出的貢獻,王中同志先后入選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榮獲國防科技個人三等功、陜西省先進工作者,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榮獲集團公司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稱號。
薪火相傳 礪劍篤行
團隊協作,是科學研究能夠成功的最基本要素,尤其在復雜嚴格的水中裝備研制中,沒有一個敢打硬仗、能打勝仗、團結協作、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要攀登科學技術的高峰是不可能的。在王中看來,培養一代型號研制專業人才、建設一支創新團隊往往比型號研制本身更為重要。
在隊伍組建初期,為了發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與潛力,王中同志精于策劃,牢牢抓住總體工作,仔細分析每一位團隊成員的特點與優勢,將型號研制任務層層分解,將責任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將細節壓實在每項任務中。他經常與各系統或部件的青年設計師深入研討技術問題,并將自己豐富的科研經驗毫無保留的交給大家。他善于集思廣益,經常與基礎科研人員吃住在一起,依靠群體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對科研中暴露的諸多問題通過民主討論,發揮團隊精神進行解決。正是這樣的培養方式,在他的團隊中,青年科技人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鍛煉,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對于基礎工作,他大膽交給基礎科研人員,但對細節出現的問題嚴格把控,對紀律與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作為學科帶頭人,王中對待科研任務的堅定信念、堅韌毅力使他在團隊中形成了鮮明的人格魅力,成功鍛煉出了一支特別能戰斗能打硬仗的隊伍。正是依托這樣的帶頭人和團隊,才能保障重點型號在科研過程中以零差錯、零失誤的成績,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王中同志如荒漠上的開拓者,勇挑重擔、頑強拼搏,為國家的海防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貢獻,是海軍裝備科研領域愛國奮斗知識分子的楷模和典范。
| 來 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 責 編:王 琦
| 校 對:寧湘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